預計201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1494.36萬輛,2015年達到2258.47萬輛左右;預計我國乘用車年度需求2020年將達到2583萬輛,2025年達到2924.57萬輛,2030年達到3523萬輛… …
7月5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聯合編纂的“2010年中國汽車產業藍皮書”(簡稱“藍皮書”),對我國乘用車市場需求進行了大膽的預測,並對“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四大因素助推車市向好,汽車產銷量仍可較快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藍皮書”主編馮飛指出,展望“十二五”,中國汽車產銷量仍可保持較快速度,這主要由幾方面因素決定。
從宏觀經濟增長前景看,促進中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依舊存在;從政策導向看,2009年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2009—2011年汽車產銷量平均增速要達到10%;從增長動力看,國際金融危機後,國內外汽車企業也十分看好中國市場潛力;從增長潛力看,中國龐大的三級市場、西部地區及中小城市汽車消費的巨大潛能遠未釋放。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看來,中國汽車產業還有20年黃金增長期。 “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即便達到2億輛,平均7個人一輛車,也僅僅達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離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初期更看好混合動力車
新能源汽車普遍存在的價格過高、續駛里程短、充電不方便、標準不統一、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加劇了業界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的擔憂。
“由於混合動力技術較為成熟,預計2010年混合動力汽車產量約為10萬輛,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產量分別為3萬輛和1萬輛左右。”馮飛告訴記者,“藍皮書”預測,到2013年,混合動力汽車產量將達到50萬輛左右,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產量將分別達到15萬輛和1.5萬輛;到2015年,中國混合動力汽車產量將達到100萬輛,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產量將分別達到30萬輛和2萬輛。
馮飛解釋說,目前新能源汽車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三,一是與具有百年曆史的傳統內燃機汽車相比,新能源車的技術還需進一步提高;二是即便享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貼,新能源車的成本依然太高;三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解決基礎設施的製約難度更大。因此,“藍皮書”認為在“十二五”期間,相對成熟的混合動力技術將獲得較快發展。
“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產業突破口首選汽車電子
“藍皮書”編委會副主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付於武認為,汽車最核心技術是汽車電子。因此,中國由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突破口應首選汽車電子。
目前,汽車電子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汽車的發動機控制、底盤控制、車身控制、故障診斷以及音響、通信、導航等各個方面。有數據表明,國外平均每輛車的電子裝置佔整車成本的比例為20%—25%,在豪華車上的比例更是高達40%。
我國汽車企業配套體系尚不完善,部分關鍵零部件仍需國際採購,結果是“技術有突破、產品價格卻無明顯優勢”。
付於武認為,本土汽車電子企業發展還面臨著如何在整車廠與協作廠之間建立穩固的戰略合作關係、如何提升產業鏈整體實力、如何打破跨國汽車電子企業壟斷和標準壁壘等一系列問題。
(資料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