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索取更多內容,請輸入個人資料
简体 / English

您在此 > 主頁 > 商貿資訊

粵港​​合作勢掀港商拓展內銷熱潮

2010年8月4日

在早前舉行的「中港無界限商機研討會」上,多位商會代表及業者,分別就中港營商致勝之道分享他們的經驗,並且提出建議,希望在「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即將掀起新一輪拓展內銷熱潮之際,為有興趣的中小企業提供參考意見。

香港中小型企業商會會長劉健華指出,自年初歐洲債務危機浮現,業界已陸續調整其產業鏈,現時債務危機又再告急,預料對出口歐洲帶來很大影響,建議業界小心為上,密切注視後市發展。

劉健華認同內銷潛力吸引,可以起分散協調作用,但由於出口歐洲比例不少,故怎樣也不應放棄。總體策略而言,應先守住歐洲,後拓展內銷市場。至於如何拓展內銷,他認為中小企資源有限,不可能跟大企業般「大魚食細魚」,建議投資取態應該是「快魚食慢魚」,加快營運速度及拓展空間,以此搶占先機,攫取及併吞慢魚市場,充分凸顯快魚靈活的優勢。

對於香港製造企業大都從事原件製造(OEM),要開展內銷業務並不容易,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孫啟烈認為,目前內銷主要有三大障礙:一是加工貿易企業一直享有保稅優惠,轉做內銷後,海關定必要求企業先行補稅。這問題工總早前已提出「先銷後稅」建議,而海關總署廣東分署亦原則性同意,若能成事,中小企便無須積壓大筆資金。他期望「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可盡快就此建議「先行先試」。

另一障礙是內銷將產生納稅人資格問題,企業須要繳付增值稅,而且要按交易發票逐件繳付。工總亦曾就此向內地提出「多次銷售,一次交稅」建議,希望可以三個月或半年一次結算計稅。特區政府正就此協助溝通,廣東省政府亦持開明態度,關鍵是需時討論,並要理順當中涉及的繁複手續。

第三個障礙是內銷商品檢驗問題。孫啟烈指出,現時出口歐美港貨,多有申請當地檢測認證,如歐洲CE標籤等。同樣,內銷也要求有「國標」,問題是大部分港商過去都沒有申請,故工總早前向國家商檢局提出「先銷後檢證」,對方認為先決條件是企業須持有CE認證。目前,兩地政府各部門正就此進行協商,希望很快有結果。

劉健華指出,如果中小企決心轉型,兼拓展內銷市場,首先要看自己「錢包」有多少儲備,其次要透徹了解市場,不要人云亦云,最重要是這市場與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何直接關係。經驗告知,一定要找熟悉的地方「落腳」,「客觀上,當然是與商會或考察團到當地洽談,這比自己個人去談好得多。」

拓內銷最終要看產品質素。劉健華指出,現時內地消費者對產品要求很高,他們講究「優質」,包括服務和產品,因此港企應著力加強運作速度及聯繫,要有整合部署,定出先後策略,切勿以為憑著個人提著公事包,就可以做內銷。

對近年崛起的綠色經濟,孫啟烈強調,現時海外買家都提出環保要求,在內地生產的貨品不能給維權組織找到問題,業內也以此要求作為競爭平台,故此企業即使不能做到全無污染,也應盡量做好。

思科系統(香港)商用市場部銷售總監蕭惠蓮分析,當前國際社會正由黑色經濟(石油工業)逐漸過渡至綠色經濟,企業也強調社會責任,可見市場前景秀麗。 3年前,他們已看準這市場商機,推出高清視像會議系統,藉此減少員工出國公幹的次數,至今已為企業節省數千萬美元。

對於近期內地出現工潮和加薪潮,劉健華表示,大企業可即時利用加薪策略令問題不致惡化,但中小企沒有這能力,但同時亦擔心員工有比較心態,加深對資方的不滿,長遠對港商營運很不利。劉健華建議廠方盡快與員工溝通,重點解釋大、小型企業與港台經營模式的不同,希望凝聚雙方共識,從而化解員工的不滿情緒。

(資料來源: 香港貿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