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索取更多內容,請輸入個人資料
简体 / English

您在此 > 主頁 > 商貿資訊

中國製造“加薪”促全球經濟平衡

2010年8月31日

據新華社《中國證券報》報導(曾錚)上世紀80年代,一位經濟學家曾經警告全世界,“要做好迎接十億廉價勞動力進入全球勞動力要素市場的準備”。而今天,當中國“廉價勞動力”成為“優質勞動力”時,世界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

短期:催化全球經濟復甦

從短期效應來看,勞動力價格上漲將使國民分配格局較之前更加傾向於勞動,能夠直接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從而促進我國國內消費需求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激增,並由此成為全球經濟平穩復甦的“催化劑”。

根據相關統計,2009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左右,而最終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提高1%,將帶動居民消費支出提高將近0.73個百分點。由此,我國勞動力工資的上漲將釋放國內壓抑已久的消費需求,並在短期內對“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的全面復甦產生積極的作用。

中期:可能推高通脹

從中期效應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將可能使我國經濟出現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並通過對外出口商品的“路徑”推高全球通脹水平。

從韓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國內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推高國內通脹水平,並抬高出口商品的價格指數。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0%左右,所以相對於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韓國而言,我國“向外傳導”通脹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將對我國構成中期通脹壓力,並將通過國際貿易途徑使內部壓力“外部化”,從而推高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水平。

長期:促進全球經濟“再平衡”

 從長期來看,提高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勞動力價格,將有助於改善全球的資源分配與貿易關係,化解全球經濟結構性矛盾,使世界經濟重新回到“平衡”的正常軌道之上。

目前,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表現是美國經常賬戶的持續逆差和東亞國家經常賬戶的持續盈餘,而中美的貿易失衡被看作是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推手。中美貿易失衡的經濟表現可以總結為兩個“雙高”,美國的“高消費率”和“高逆差”,中國的“高儲蓄率”和“高順差”。

中美貿易失衡的實質是國際分工的結果,即中國具有“勞動力比較優勢”,生產廉價的消費品出口美國,並通過擠壓勞動報酬保持“高投資”,維持長期“高順差”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而美國具有“金融比較優勢”,生產高端的“金融產品”,並以此對外大量“借款”,維持其國內的“高消費”經濟模式。中國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將調整兩國的比較優勢,降低我國對美的加工貿易出口,提高我國國內的“消費率”。這勢必打破兩國基於比較優勢的分工機制,有利於中美貿易趨於平衡,並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助力全球經濟的重新平衡。

(資料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如欲觀看更多內容,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