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索取更多內容,請輸入個人資料
简体 / English

您在此 > 主頁 > 商貿資訊

香港: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張狂 專家揭示港商自保之道

2010年5月27日

      美國近期對中國出口製品接連提出指控,氣氛充滿濃厚的保護主義色彩,由輪胎、鋁材、輸油鋼管到造紙業等,一一遭到控訴,令在內地生產的港商為之擔憂。香港貿易發展局為了讓港商瞭解這股在美國日漸高漲的貿易保護主義,特別於5月19日舉辦研討會,邀請專家深入剖析,預示未來發展和探討駕馭挑戰的方法。

      講者之一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顧敏康指出,受金融海嘯影響,2009年國際貿易總額創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跌幅,下跌達12%。根據過往歷史,當經濟衰退時,貿易保護主義就會抬頭。其實,現在不論美國、歐盟、中國,甚至俄羅斯等國家,都出現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這是世界性的現象,是國家用來保護本土工業的手法。

      他說:「中國在2009年取代了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因此各國針對中國產品的事件陸續出現,並不為怪。目前,在世界貿易組織抗議中國的案件共有17宗,其中7宗由美國和歐盟提出。在2008至2009年度,拉丁美洲和加納比海經濟委員會超過60%的反傾銷指控,也是針對中國貨品。」

      他認為,中美雖然有對話,而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兩國領袖更重申會避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但美國國會議員卻非常討厭跟中國進行自由貿易,去年美國國會提出的《購買美國貨法案》,就是對進口外國產品充滿歧視,反映美國不願意加強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他指出,國際甚至利用綠色經濟、低碳、氣候轉變等不同伎倆,搭建各種貿易壁壘。

     他又指,今年初美國對中國產品大量進行反傾銷或反補貼的調查,而中國也採取相應行動反擊,自2009年開始對美國的產品如小轎車、越野車、白羽肉雞、石炭酸等進行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以保護本土的企業發展。除美國以外,對中國製品進行反傾銷指控的還包括歐盟、加拿大、澳洲,以及一些新興的國家,如印度、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和土耳其。

     研討會另一位講者是來自美國律師行Whiteford, Taylor & Preston, LLP環球事務主管Alexander W. Koff。他嘗試從美國方面分析這股濃厚的貿易保護氣氛。他指出,早在2005年,美國國會已提出要捍衛美國在貿易和分銷渠道、透明度、知識產權的權益;又提出把貿易赤字限制在GDP的5%,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佔美國貿赤的25%,導致國會非常不滿,因此保護情緒日益高漲,提出《購買美國貨法案》,又要求人民幣升值,並指責中國的做法影響知識產權保護,其後又出現中國產品不安全的指責等。

      他說:「奧巴馬政府最重視工會與環保兩方面。面對嚴重的失業問題,今年奧巴馬政府把促進就業放在第一位,並定下目標,要把美國未來5年出口增加一倍。那到底誰來購買美國倍增的出口呢?」

      Koff表示,奧巴馬會以氣候轉變作為與中國之間的會談中心內容,期望推動與中國發展美國有優勢的清潔能源等環保專項。在中美貿易保護主義的糾紛中,他指出,現在經濟已經全球化,商業也變得全球化,因而出現了全球性的法規,中港商家也需要留意並符合國際法規與政策。

      顧敏康也表示,由於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很容易被別國以反傾銷和反補貼來指控,而傾銷的指控也很容易成立。顧敏康與Koff兩位都認為,中美之間的貿易糾紛沒有靜下來的勢頭,反而會越演越烈,今年正值美國中期選舉,他們預期奧巴馬政府將傾向於對中國入口採取更多限制措施。

      顧敏康指出,世界貿易組織也預測今年中美這兩個世界出口與入口最大的國家,將無可避免有更多的爭議;面對環球經濟衰退,西方國家只會優化本身的保護主義,以符合遊戲規則地把中國產品踢走。

      由於大部分香港廠商在內地設有生產廠房,他們的產品也會被界定為「中國產品」,因此顧敏康認為,港資企業可以利用產地來源的法規,避免產品被界定為原產於中國,甚至應該考慮在其他國家,如越南等不受進口限制的國家設廠。他指出,當年港商蜂擁到內地設廠,主要是出於勞動成本的考慮,但時至今日,這個誘因已逐漸消失,中國的勞動力已經不再便宜。如果廠家在越南設廠,廠商可以享受相近的甚至較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同時,更可利用中國與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等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因為這些國家基本上是沒有貿易障礙的。廠商應積極準備這場正在升級的貿易糾紛,以保障本身利益。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網頁)